第三十九章 宁刑统-《江山一瞥》


    第(3/3)页

    那天,他被府中的家丁死死地按在了地上,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弟弟从开始的踌躇挣扎到后来的一动不动。

    肝肠寸断莫过于此。

    从那以后,就很少有人见郑观笑过,虽然他仍旧每日背诵通读那些律例,可他的心中却早已恨透了这些,面对自己的父亲时他变得少言寡语,如今的郑廷玉在郑观的眼中只是一个象征意义上的父亲。

    他开始变得反感一切死板的规矩,“规矩都是人定的,既然是人定的,那为什么就不能改呢?”他的心中常常会这样发问。

    在后来,昭宗召世子公子们入宫作太子的伴读,郑廷玉便借此机会把郑观送入了宫中,他希望换一个地方之后能慢慢消除郑观心中的苦闷。

    惊堂之上,郑廷玉早已被包括郑观在内的世人看成了那如同塑像一般冰冷的獬豸,可见惯了人间大喜大悲的他并不是的冷冰冰的石雕,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心……也是肉长得。

    郑观入宫作陪读的第二年,郑廷玉就死了,他死在了大理寺审案的大堂上,是服毒自尽的。

    而郑观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并没有任何过大的情绪波动,他只轻轻地道了一句“他应该体会到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了吧。”

    虽然郑观在心里抵触那些死板却权威的律例,可当时的他不得不承认那是普天之下都应该遵从的道理,然而入宫之后,他却发现《宁刑统》似乎只限于南北宫以外的地方.

    在宫里陪读的那段日子,他亲眼见到了太子可以和夫子犟嘴吵架,也可以肆意辱骂殴打他们这些伴读,他也听说了不少宫里的娘娘互相毒害、视太监宫女的性命如草芥的事情,但这些都没有人管,也没有人问。

    郑观无奈地发现天下人奉若经典,甚至比亲人的性命都重要的《宁刑统》在宫里的人看来不过是一个笑话。

    不过他们也不是没有忌惮,后宫里的那些嫔妃们最害怕的是慈宁宫的那位皇后,东宫的人害怕的是那位太子爷,也就是小时候的景宗。

    而南北宫里所有人的主子便是昭宗,一个寡言少语的老皇帝。

    南北宫里所有的人都喜欢打听昭宗的喜好,但郑观对此却不怎么感兴趣,因为他觉得那个老皇帝和自己的父亲是一类人,再说了昭宗也不是他直接的主子,和他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交集,他的主子是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景宗。

    要说郑观对这个主子的感情,怨恨或许大过感激,因为他无论做的多好,多会溜须拍马,景宗似乎对他都没有太大的兴趣,相反,那个叫秦振愧的陪读却颇得景宗的欢心。

    郑观不知道他哪点比自己强,论武艺他不如自己,论长相和才华他不如自己,想来想去郑观觉得秦振夔除了死读书比自己厉害点,其他的都比不上自己。

    可景宗却喜欢和这个呆子待在一起,景宗有什么好玩的事了会和秦振夔说,有什么好吃的多半会赏给秦振夔,有的时候郑观甚至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余的陪读。

    从小到大,秦振夔一直压了他一大头,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承平二年,景宗亲征南境,跟着他去的是秦振夔而不是郑观,平叛之后秦振夔直接被任命为镇南军节度使,受封国公爵位,而当时的郑观只不过是一个殿前司副都指挥使,没有任何的爵位,同样是陪读,他的家世要比秦振夔显赫的多,可由于景宗的偏好,他从小到大都比不过秦振夔。

    他的心里对景宗的怨恨到了极致,以至于后来他会想出一个血洗穆氏皇族满门的计划。

    虽然计划失败,但他却因祸得福终于有了自己一展身手的时机,他确实证明了自己,大破东远,饮马曲江,让南国明疆割地称臣,他以为凭借自己此次的军功,虽然不一定能像北阳王一样封为异姓王,至少也能像秦振夔那样有一个国公的爵位吧。

    但他什么爵位都没有得到,仅仅是升了一级从副都指挥使变成了都指挥使,都指挥使虽然是御林军的最高统帅,可在云京,在景宗的眼皮子底下他很难有自己的天地。

    没有爵位就意味着他的子孙后代都会像自己的弟弟那样被一本小小的《宁刑统》死死地压在地上动弹不得,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

    推荐:巫医觉醒手机阅读。

      


    第(3/3)页